12月19日,由東易日盛團隊創作的作品《東易清明上河圖》被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收藏并表彰。
東易日盛集團總裁楊勁在現場介紹,《東易清明上河圖》是對非遺文化與文創產業有機結合的探索,以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將東易日盛發展重要事件以及重要子業務、子品牌融入其中,是一部東易日盛發展簡史,更是一部中國家裝發展的濃縮畫卷。
現場頒發證書
我國的非遺保護經過了10多年的發展歷程,出臺了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內的系列法律法規,構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框架體系,非遺保護已融入新型城鎮化、農村面貌提升、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
對此,有關業內專家表示,讓文化遺產釋放更大潛能并實現共享:首先是遵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生長規律,發揮各自優勢,激發潛能活力;重點關照遺產依附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和資源等,做好文化空間的整體性傳承保護,這才是共享的前提。
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離我們并不遙遠。它扎根民間、心口相傳,被譽為人類的生命記憶、活態文化基因。人們衣食住行中的許多部分,都蘊含著“非遺”的內容。
“在家裝行業,生活處處是“非遺”。從榫卯結構到家居裝飾的鈞瓷、汝瓷這些瓷肌擺件的制作,通通都是非遺。東易日盛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空間藝術中融入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而非遺的元素比如景泰藍都是恰當的選擇。” 國務院扶貧辦、北京非遺中心秘書長、保定非遺協會執行會長張瑀童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地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中經歷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積累創造形成,并世代流傳下來的燦爛成果,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烙印和智慧結晶。
現場合影
此次《東易清明上河圖》的主創團隊,是一群有活力、有想法的年輕人們。一個個人物巧妙心思的構建,一個個畫面的精美布局,整個畫卷惟妙惟肖的展示,都是出自于他們的心血。
上述專家還表示,非遺的多樣性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運用文化創意對非遺進行重新詮釋,擴展了非遺的社會認知度,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新思路——非遺要全民共享,就要通過文化創意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
業內認為,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可算文化創意產業的組成部分,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遺,采取生產性保護有助于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激發其內在活力。
筆運神功描勝跡,丹書長卷繪繁榮。“此次《東易清明上河圖》被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收藏,是史上首次家裝行業的非遺收錄。這更像是一個約定,從《東易清明上河圖》開始,東易日盛將與北京市非遺中心一起開啟美好生活的文化新華章。”楊勁期待。